新聞中心

復活節的來源
日期:2025-04-07 09:25:41 閱讀:0

一、復活節的來源?

?宗教起源?

根據《圣經·新約》記載,耶穌在逾越節期間被釘十字架,三天后復活。這一事件被視為基督教信仰的核心,象征戰勝死亡與救贖人類。

早期基督徒將復活節定為“主復活日”,與猶太教逾越節時間相近(通常在春分后)。

?歷史融合?

?名稱由來?:英語“Easter”可能源自盎格魯-撒克遜的春天女神“ēostre”,她的節日慶祝春回大地,與復活節的重生主題呼應。

?日期確定?:公元325年尼西亞會議規定,復活節為春分(3月21日)后首個滿月之后的星期日,因此日期在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間浮動。

二、復活節的習俗?

?宗教活動?

?復活節守夜禮?:基督徒在周六夜間舉行燭光儀式,象征耶穌帶來的光明。

?禮拜與圣餐?:教堂舉辦特別禮拜,誦讀《圣經》中復活事跡,并分享圣餐。

?象征物與習俗?

?彩蛋(Easter Eggs)?

蛋象征新生與復活,早期基督徒將其染紅代表耶穌之血。中世紀歐洲發展出裝飾彩蛋的傳統,如烏克蘭的“皮桑卡”(Pysanka)。

現代流行“彩蛋狩獵”游戲,兒童尋找藏起來的蛋形巧克力或糖果。

?復活節兔(Easter Bunny)?

兔子因繁殖力強成為生命力的象征。傳說兔子帶來彩蛋,源自德國的民間故事。

三、復活節的文化意義?

復活節不僅是宗教節日,更成為慶祝春天、生命與希望的全球性文化活動。其習俗融合了基督教信仰與古代自然崇拜,體現了人類對

光明和重生的永恒追求。